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回复: 0

那时我们还年轻

[复制链接]

94

主题

10

回帖

39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6
发表于 2024-10-20 22: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2年大柴湖文化工作者合影,穆文奇(前排左二)、全淅林(前排右一)。(资料图)
  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取名的钟祥市大柴湖,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1966年,来自河南淅川的4.9万丹江库区移民,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牺牲奉献,分批来到这个当时还是“人迹罕至芦苇荡”的“新建区”。此后十余载,他们舍家为国,艰苦奋斗,历经垦荒的筚路蓝缕和基建的大步流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具柴湖特色、移民精神的地方文化事业也迎来了从无到有、远近闻名的勃兴。
  今年“五一”前夕,现年80岁,被誉为“大柴湖文化事业起步功臣”的柴湖镇退休老干部穆文奇,与现年73岁,被誉为“柴湖移民的代言人”的全浙林老人,共同接受了记者采访。当年,他们服从组织安排,肩负开拓重任,将无悔的年华献给了大柴湖的文化事业。如今在家安度晚年,继续关心大柴湖建设的他们,动情回顾起那段青春奋斗的岁月。
  当时,穆文奇、全淅林两位老人正值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他们之前在“滋兰之九畹,树蕙之百亩”的教书育人中已结下深厚友谊,又因命运的安排走向了志同道合的文化事业。
  穆文奇:“我们这一代都是靠艰苦奋斗拼出来,干出来的"
  1976年冬天,穆文奇开始在大柴湖公社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当时的公社一级还没有正规的文化设施和团体。“上世纪70年代,移民经常出了内工(修路挖渠、平整土地建设家园)出外工(比如参与建设温峡水库),劳动量大,居住条件也不好,到1975年以前,大柴湖的基本面貌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与老百姓相关的基本建设,尽管规模不大,质量不是太高,但都有了。"在他的组织下,群众文化事业从零起步。
  当时公社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总共不到15人,一半是柴湖青年,一半是武汉下乡知青,主要活动是到农村巡演,到工地慰问,以及有大型会议给参会人员汇报演出,内容包括宣传毛泽东思想,党的政策和好人好事。由于夏秋都是农忙时节,演出一般集中在冬春两季,深入田间地头是家常便饭。“虽然没什么物质条件,但发挥的作用很大。”穆老回忆说,公社没多少投入,只能给大家做个上台的服装。大家不拿工资,只记工分,口粮自己带,道具、乐器自己带。作为领队,穆文奇15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做了宿舍,白天看排练,晚上开会,有时过了吃饭时间,就饿一顿算了。与家人相距十好几里路,每个月至少有20天时间在下乡。“再苦再累也千方百计搞,不会半途而废”。
  文化演出促进了大柴湖与周边地区人民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共情。穆老对一次天门张港镇的演出盛况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演出质量高,上座一天比一天多,演员的奋斗精神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差受影响,第一天上座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到第二天就有百分之七十,等最后一天演出时,观众爆满,大家站着也要看,觉得河南人演出的剧好看,以前没看过,当地没钱没有饭菜招待,也拿出糖油相赠。"
  穆文奇有一个朴素又鲜明的观点,他觉得不管大地方、小地方,文化的差异是主要的,如果文化上没特色,这个地方就不行,没有精神文化生活,人和动物无异。
  大柴湖的文化事业,有移民元素,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色,那一代人的奉献和奋斗是功德无量的。但他不愿被称为功臣,“不能说开疆拓土,只能说有点那个意思,是先行者。"
  从33岁到41岁,穆老和他身边的建设者们,将大柴湖从最开始的“一年到头一队、一个剧团、一个文化站和从业人数近百人的正规团体。在当时,一个乡镇能出这么多文艺工作者是很罕见的。
  "我们这一代都是靠艰苦奋斗拼出来,干出来的,没有伸手向上,依赖过外援。不是我们觉悟高,是当时的社会氛围使然。环境使你要求奋进,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提起年轻时经历的岁月和如今的建设成就,穆文奇整个人都是幸福的、安然的。尤其当说起“大柴湖创造了楚风豫韵的融合文化”时,他的语气充满自豪。
  全淅林:从教导主任转行文化站长
  从学校教导主任转做文化站长,发生在1981年春夏之交。虽然全淅林乐于从事文化工作,但组织管理一个新单位,绝非业余搞搞创作那么简单。最终走上这条文化事业的“不归路”,靠的是老朋友穆文奇和家人在关键时刻“猛推了一把”。
  1981年4月的一天,公社干部稂文奇到学校找到全浙林,说公社成立文化站准备请他当站长,开宗明义向他介绍情况并做动员:“文化站是个新单位,主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搞宣传、办专栏、开阅览室,还要配合我管理剧团和电影队做些事情。你会写会画,啥都能干,文化站工作很适合你,今后也有转干的可能,你考虑一下,有什么要求,随后我们再联系。"
  看全淅林犹豫不决,一个月后穆文奇干脆直接登门通知他去文化站上班——“现在是公社党委研究决定的,你不去也得跟我走一趟。"在场的全淅林妻子见状,就劝他说:“去吧,你办文化站,我种责任田,家里事情不要你管,咱们再次比比看!"
  从此,柴湖街上的“大礼堂”以及东西两侧各几间小瓦屋就成了全淅林最初的办公基地。从穆文奇手里接过“钟祥县大柴湖公社文化站”公章那一刻,全淅林还调侃说:"我是来给你看大门的!"
  全淅林回忆,文化站是公社直管的事业单位,别看斗室小,肩负的担子不算轻,既要开展经常性的阵地文化活动,如图书阅览、专栏宣传,还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节日活动,如“七一”、“十一”、元旦、春节;既要办文化,还要管文化,如管理社办剧团、社办电影队及文化市场。但无论事情再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先把文化站架子搭起来,修缮房舍,粉刷墙壁,买桌椅,做阅览桌、阅览架,要同时开展,齐头并进。好在领导对文化站很支持,开张费拨款700元,嘱咐一定要办出大柴湖的特色。
  不干则已,“大柴湖公社文化站”“大柴湖公社图书阅览室”的招牌,以及两块由钢架和五夹板对接搭起,写有宣传政策、科技、艺术内容的宣传栏在很短时间内立了起来,在人们惊喜、惊讶的目光中,全淅林坚定了信心。
  那段时间适逢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文件,转发了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关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几点意见》,让全浙林愈发感到外部环境风和日丽,个人状态如鱼得水。
  他知道大柴湖移民喜欢家乡戏,“卖了牲口押了套,也要看场抬花轿”,决心重点打造家乡曲剧豫剧。为了不当外行,不说外行话,每晚抓紧时间补习,县文化局创作股股长冯道信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告知文化站长可以参加戏剧学院的函授学习,他就第一个报名。
  那时,年年县里要汇演,不是自编自演的节目不能参加评奖,全淅林就学着编创节目。一次汇演比赛,他连夜写出表演唱《文明树花儿撒万家》,反映改单开放的6场大型戏曲《风流儿女》为钟祥争得荣誉,他本人也于1983年,1984年两次荣获县劳动模范称号,全淅林感慨自己从事文化站长的历程,提笔写下了:
  莫道征程远,
  光明在眼前。
  莫嫌舞台小,
  天地无限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钟祥豆香信息服务中心|柴湖豆腐论坛 ( 鄂ICP备20240507052号-3 )

GMT+8, 2024-11-23 17:3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