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回复: 1

停不下脚步的大柴湖移民

[复制链接]

22

主题

0

回帖

94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4
发表于 2024-10-10 10:5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aihu 于 2024-10-10 10:51 编辑

停不下脚步的大柴湖移民
作者:赵雯 张宇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10期

从移民西迁到再次南迁从钟祥市城区一直往南走,驱车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柴湖镇。我们首先来到了荆门大柴湖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该教育基地负责人全淅林就是柴湖镇的首批移民,他名字中的“淅”字就是为了怀念自己的故乡淅川由原先的“西”改来的。全淅林告诉记者,虽然这里是柴湖镇,但是大家都习惯叫它“大柴湖”。据记载,1935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溃决,从那时起柴湖镇一片汪洋。后来,湖里长出了可以烧火做饭的芦柴(即芦苇),人们改称为“芦柴湖”。芦柴湖一眼望不到边际。据档案记载,大柴湖移民的历史源起于新中国领袖毛泽东的一个伟大构想。1952年,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这一伟大战略构想,以破解汉江水患难题,解决北方之旱,变水害为水利。南水北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中线工程从渠首到北京绵延1277公里。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将丹江口水库建设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同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是因为丹江口水库工程建设,把位于丹江下游的河南淅川县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库开工,淅川县3万多青壮劳力积极投身于大坝建设。其中,现大柴湖沙楼、罗城、刘庄等村30余名青年男女牺牲在大坝上。此外,淅川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水腾地。据统计,丹江大坝一期工程中,淅川县库区淹没土地55万亩,淹没县城1座,淹没三官殿、李官桥、埠口、马镫、宋湾等集镇14个。然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没有移民经验、没有移民规划、没有移民资金、没有移民政策。在摸索中,淅川移民首先踏上了西迁之路——移民青海。在教育基地担任解说员的贾彩艺的爷爷贾官朝就曾经历过西迁青海。贾彩艺从小就听爷爷说,当时,青海高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迁去的移民三餐温饱难以为继,疾病肆虐又缺医少药,导致不少移民死亡。“死,也要死在家门口”,带着这样的悲壮心情,淅川移民又开始返乡之旅。返迁之路也并不平坦,很多移民因为饥饿、疾病,死于归途。移民青海悲壮失败,并非移民的终结。坝长水高,水逼人走,库区人不得不再次搬迁。为了确保丹江口水库的顺利建设,1965年4月21日,河南、湖北两省达成“河南管迁、湖北包安”的协定。1966年,淅川库区人民再一次踏上搬迁之路。这一次,是南下钟祥。周总理亲自命名“大柴湖”1966年至1968年,4.9万河南淅川移民在三年间分三批迁入大柴湖。人、物分别由陆路、水陆运送。移民的生产生活工具、耕牛等编号装船,通过水路运抵大柴湖,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星期左右。移民群众,大多数乘坐汽车到襄樊(今襄阳)中转,转乘汽渡到钟祥或旧口码头,接着再换乘汽车,几经周折才到达安置地大柴湖。

淅林如今四处奔走,将当时的移民从河南带来湖北的老物件搜集起来,想开个“移民博物馆”,让大柴湖移民精神赓续传承。几年下来,已经搜集了近千件东西。记者在他暂时存放的库房看到,河南的移民们,不仅将自己的米缸、犁等生活物品带来了湖北,还有很多将自己的衣柜、船舶等大物件都不远千里搬来。全淅林还曾是当时移民接待站工作人员之一,他回忆说:“谁都不愿意离开故土,但是国家的建设重要,所以我们都必须走。当大家听到‘大柴湖’名字时,都觉得肯定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比库区好。可是,当他们来到大柴湖,看到遍地沼泽,漫天芦苇,很多人都不愿意下车。”在大柴湖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一块展板上的资料显示:“大柴湖”的名字,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的。这里的讲解员介绍:1968年深秋的一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同志汇报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情况。他嘱咐汇报的同志回去后,要同地方政府一道多想办法,为移民重建家园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早日恢复生产,安居乐业。当他听说集中安置河南淅川库区移民的钟祥大柴湖区更名为新建区时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难道还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嘛!”就这样,“大柴湖”的名字从此被定了下来。1968年10月31日,政府专门行文,正式将“新建区”定为“大柴湖区”,之后又叫柴湖镇。芦苇荡里建新家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正处于建设发展初期,财力、物力非常有限。修建的安置房低矮潮湿,就是芦苇夹起来糊上泥巴的房屋,人均不足8平米。柴湖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芦苇墙、泥巴墙,两个砖柱抬根梁,四个砖柱一间房,外面下雨流湿床。”全淅林回忆,当时一个生产队一个厕所,100多人早上排起长队上厕所。许多家庭人畜同居,几代同室。特别是雨后,室内室外到处是污水,鞋子、盆子漂在水上,鸡鸭飞在桌子上,蛇虫爬到床上,蚊蝇满天飞。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移民们一刀一刀斩除芦苇,一锨一锨排走污水,在沼泽地上开辟出良田,在芦苇荡里建起了新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移民们修筑了45.4公里的柴湖围堤,开挖引河22公里,修建公路4条。昔日一望无际的芦苇在移民的镰刀下消失了,沼泽地上长出了小麦、玉米。为加快经济发展和解决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办起农具厂、卷烟厂、糖果厂等一批小型企业。尽管他们很努力,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柴湖的发展一落后就是几十年。据记载,1999年,时任湖北省长蒋祝平派出一个联合调查组深入柴湖实地调查。调查组在向省政府提交的报告中,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概括当地的贫困状况——柴湖贫困户有5000多户,3万多名群众人均收入低于特困县市;搬迁安置30多年了,很多移民依然居住在原始的移民房中,人畜共室,环境十分恶劣;贫困户缺衣少粮,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生产资料短缺,发展困难;柴湖地下水亚硝酸盐含量高,地方病高发,其中食道癌的发病率比国家平均水平高10多倍。许多移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振兴崛起新篇章如今的大柴湖,面积154.3平方公里,拥有54个村、1个社区、11.1万人,其中移民8万余人,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我们在大柴湖看到,这里的居民乡音未改,说的是河南话,唱的是河南戏,吃的是捞面条,婚丧嫁娶等风俗仍与河南淅川一样。大柴湖移民搬迁的历程,既是一部饱含辛酸、跨越时空的移民史,也是一部不畏艰险、披荆斩棘的创业史,更是一部牵动中央、各级帮扶的关爱史。从国家领导人,到历任湖北省委书记,50多年来,关心支持大柴湖发展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往下传。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柴湖给予了巨大关怀和支持,先后投入十多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大柴湖的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饮水、住房等条件,使大柴湖的民生环境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许多人说,大柴湖的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移民背井离乡、从河南搬迁到大柴湖重建家园;一件是,2013年,大柴湖振興省级战略确立,全省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落户乡镇,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开全国先河。几年来,17个省直部门扶持大柴湖40个项目,投资近10亿元。在省台办的支持下,荆门彭墩与台湾汉光共同投资4700万元的果蔬示范园落户大柴湖,大柴湖的四新村和台湾高雄市路竹区文南里结为“兄弟村里”;荆门279名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组进驻柴湖,为大柴湖的发展出谋划策……如今的大柴湖,放眼望去,一座座住宅小区、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商业综合体等生活配套企业也纷纷落户。特别是中国花城的建设,不仅让上千大柴湖人顺利就业,更让大柴湖处处繁花似锦。如今的大柴湖,以中国花城、汽车电子产业城和生态田园新城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全国移民集中安置振兴发展先行区,全国“新五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试验区,全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示范区,谱写着振兴崛起的新篇章。

94

主题

10

回帖

39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6
发表于 2024-10-12 13: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钟祥豆香信息服务中心|柴湖豆腐论坛 ( 鄂ICP备20240507052号-3 )

GMT+8, 2024-11-23 17:38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