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
回家了!回家了!50年前从淅川移民湖北钟祥大柴湖的移民代表于6月9日上午回到了老家南阳,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古稀老移民,有生在大柴湖的中青年人,还有不到10岁的第三代移民,家乡亲人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游子们归来。
支援丹江口水库建设
50年前移民湖北钟祥大柴湖
说起移民,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前几年为了支援南水北调而从淅川迁移各地的移民,殊不知在1966年到1968年三年间,为了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修建,先后有4.9万淅川人民离别故土,辗转迁移到湖北钟祥大柴湖,如今已繁衍到10万余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移民第一大镇”。半个世纪以来,大柴湖移民白手起家,顽强拼搏,把一片荒凉的芦苇荡建设成了富饶美丽的大柴湖镇。
为了传递乡音,记住乡愁,让大柴湖三代移民了解老家,大柴湖志愿者协会携手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南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和淅川县爱心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发起组织了这次大柴湖移民50周年寻根问祖活动。这是50年来中国第一移民大镇第一次成规模多代际踏上回乡之路。通过此次寻根活动,拉近了三代移民与故乡的距离,慰藉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从古稀老人到几岁幼童
全是一口老家话
移民们回家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老少,从逐渐老去的第一代移民到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包括几岁的儿童,全都操一口浓重的淅川口音。50年过去,口音几乎没任何变化,记者询问原因时,移民们说,由于大家迁过去后仍是集中连片在一起生活,生产生活基本上自成体系,虽然与当地人也有接触,但生活的大环境仍没改变,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因此口音也就很难改变。就是湖北当地人嫁到移民村里,不是她们改变大家的口音,而是她们的口音被慢慢同化。